English

扶贫款何以成包袱?

1998-05-31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令伟家文

记者在重庆市部分贫困地区了解到,当地政府在利用国家扶贫贷款上项目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,结果使这笔本该用在刀刃上的贷款打了水漂,贫困农民不仅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好处,相反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。

扶贫款何以会成为包袱?农民的话可谓一针见血:“坐在办公室里瞎想,哪能想出什么真经来?”据了解,这种“瞎”想、乱指挥,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:一是不顾当地气候条件,盲目发展项目。有个贫困县从1994年起,利用国家扶贫贷款,拿出大量吃饭田植桑养蚕。但当地气候根本不适合养蚕,结果蚕没养成,反而耽搁了老百姓种粮吃饭,还使上项目的农户少则欠帐几百元,多则上千元,80%的养蚕贷款成了呆死帐。二是不顾当地种植习惯和经验,盲目引进项目。某贫困县有个乡,先后从福建引种25万株板栗和枇杷,但当地农民原先根本不认识这两样东西。在种植一个月后,看见还没有发芽,就以为树苗已经死了,便砍了当柴烧。每株1.5元的良种树苗化成灰烬,变成了老百姓沉重的负担。三是只管推广种植,不管技术培训。许多地方在上了项目之后,只负责向上级报告种植面积,并不注意项目效果,致使许多果树只长叶不开花或只开花不结果。四是种植结构雷同,不注意研究市场。记者在采访中,所到的县无一例外地都在上银杏、枇杷、核桃等干果项目,而且动辄几万亩。

(《中华工商时报》98.5.27令伟家文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